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角逐: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角逐的环境与定位[下]

点击数:197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bynmqn.com

    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有能力进步超级产业。美国位居第一。还包含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为了进行大国角逐,超级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在飞速进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1000年前是世界超级大国,150年以来败于西方,沦落为“进步中国家”,但就经济总量来讲,仍旧列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表 1820和1992年世界10个主导经济


    GDP(百万1990年USD) 占世界百分比 人口(千人) 占世界份额
    1820 年
    1.中国 199210 28.7 381000 35.5
    2.印度 110982 16.0 209000 19.6
    3.法国 37397 5.4 30698 2.9
    4.英国 36164 5.2 21240 2.0
    5.俄国 33779 4.9 45005 4.2
    6.日本 21831 3.1 31000 2.9
    7.奥地利 13460 1.9 14268 1.3
    8.西班牙 12975 1.9 12203 1.1
    9.美国 12432 1.8 9650 0.9
    10.普鲁士 11864 1.7 11214 1.1
    最高10国 490096 70.5 765284 71.7
    世界 694772 100.0 1067890 100.0
    1992年
    1.美国 5675617 20.3 255610 4.7
    2.中国 3615617 12.9 1167000 20.9
    3.日本 2417630 8.61 24336 2.3
    4.德国 1359696 4.9 80576 1.5
    5.印度 1188096 4.2 88120 16.2
    6.法国 1030356 3.7 57372 1.1
    7.意大利 939685 3.4 57900 1.1
    8.英国 927772 3.3 57848 1.1
    9.俄国 801837 2.9 149400 2.7
    10.巴西 765014 2.7 156012 2.9
    最高10国 18712219 66.8 2987254 54.9
    世 界 28000037 100.0 5440983 100.0


    资料来源:Angus.Madpson: 《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中译本, 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超级产业的兴替与国际合作
    超级大国兴替的渠道是:新技术的进步,技术的成熟和转移,规范的变迁,政治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和古罗马帝国的长城是古时候的超级产业。中世纪中国长期称雄:超级产业是长城和水利。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工业和武器很发达,铁产量年12.5万吨,700年后英国才达到7.6万吨。
    1840年英国成为世界大国,占世界工业45%,世界贸易21%,超级产业是纺织,铁路,煤炭和铸铁。
    18世纪末到19世纪,超级产业是纺织,煤炭,炼铁,机械工业,因为美国铁路网的发达,所以在美国得到进步。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超级产业是机械,钢铁,化工,常规军事,造船。
    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超级产业是汽车,航空,化学,钢铁,常规军事,造船。战后到本世纪末,超级产业是核工业,宇航,电子,航空,常规军事,汽车.进步到全球规模,依赖全球规模的技术。
    近代中国的超级产业始于洋务派的军事,造船和钢铁工业,打造了19个军火工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枪炮厂,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新中国在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安排苏联援助的150项工程。军事工业企业44个,其中航空工业12个,电子工业10个,兵器工业16个,航天工业2个。船舶工业4个。冶金工业20个,其中钢铁7个,有色金属13个。化学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工业企业52个,其中煤炭和电力各25个,石油2个。轻工业和医药企业3个。
    1962年在经济很不简单的期间上马原子弹,1964年成功,1967年氢弹,1970年卫星,1971年科学试验卫星,洲际火箭,核潜艇连续成功;1975年遥感卫星。在改革开放将来进步超级产业的渠道主如果军转民,进入国内外市场,如电子部的四川长虹,兵器工业总企业的嘉陵摩托,汽车;引进了核电站,计算机,运载火箭,飞机等技术。
    近年来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超级产业,进步成为全球化产业,特别在资本主义盟国间。
    70-80年代全方位合作的典型是F---16战斗机,由美国和比利时,丹麦,荷兰,挪威合作生产。近年出现了武器开发的策略网盟,国防企业并购,国防工业的交叉持股。
    20多个进步中国家参与了数百项武器合作项目,巴西,南非,韩国,以色列,新加坡和台湾通过于发达国家联合进行研究和生产,渐渐打造了我们的军事工业基础。
    国防工业全球化更多地表目前军火生产和贸易一体化,通过补偿贸易等形式进行.所谓"一揽子"军火买卖,包含军品贸易,民品贸易,军事练习和演习,如1999年俄罗斯和印度签署10年合作协议.现在科技进步的新特征,是军民两用技术的进步,形成了美国的波音---麦道飞机,法德的奔驰汽车等跨国公司.国防工业全球化的动因有:分担研究风险,保障集体安全,并进行国际规模的超级产业角逐.如150座大型民航客机,将来20年全世界有16000架的需要.亚太区对300个座位以上飞机的需要,将达到全球总需要的42%,为1710架。美国波音公司预测北美将添购7836架飞机,欧洲和亚洲将分不要买下6797架和5214架飞机。亚洲超给欧美,成为波音公司最大市场。全部大型民航客机的生产已经被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垄断。

    4、大国需要动态比较优势

    进步中国家万万不能太纯真无邪,盲目同意“全球化”的口号,中国特别不能。中小型进步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在政治上倚赖与美国的国家,可以丧失主权为代价,换得经济利益。譬如日本在战后把自己置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节省很多国防经费,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为美国提供战争后勤服务,赚取美圆外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始积累;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政治附庸,以引进外资达成经济起飞,墨西哥等国家甚至积极酝酿美圆化,将经济主权交给美国。
    大国就不相同,尤其是那些在地缘政治,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于美国不一样的国家。俄罗斯以我们的瓦解,并没得到西方足够的援助,反而丧失了经济社会稳定,国际资本也不来投资。
    中国是个大国,不可以采取小国的静态比较利益作为进步策略的理论基础。姑且不说这种方法导致了对西方国家的依靠,即使假设国际环境一直好,不会发生金融风暴这种事件,这种方法仍然不可以给中国带来富强。任何一个金融寡头,任何一个国家,都消化不了中国。西方国家的资金,流到东南亚那些小国能汇成大河,滋润它们整个国家;可是西方的资金流到中国,只变成小水洼,解决不了常见的问题。中国13人口,假如都为西方国家生产某些商品,什么国家能吸收呢?
    作为经济大国,中国海量人口显然是国家力量的象征之一。提升人民素质,保证物质丰富,社会有序,生活文明,文化程度提升,是中华民族自立的基础。中国作为经济大国,需要具备较大的经济控制力,表现为对国内外有关国计民生的要点,其流动方向具备控制能力,与对国内外经济产出方向的控制能力,关心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拟定,在拟定中体现中国的利益。
    参与国际分工当然是必要的,但不可以够依据静态比较利益,这样,中国就只能把资源投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譬如生产愈加多,愈加好的衣服和鞋子,美国就会把资源集中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愈加多,愈加大的飞机和卫星。然后,中国以1亿双鞋去交换美国1架飞机----如此,比较利益岂不是愈加大吗? 如此的交换,且不说对国家安全有哪些风险,即便在经济利益上也是极不划算的。 劳动密集型商品很难技术升级,需要遭到人口的限制,很容易饱和,商品的需要弹性低,减少价格不可以扩大需要。而技术密集型商品升级飞快,可以不断发展新的需要。因此,交换的比价显然有益于发达国家,类似国内的工农业剪刀差。假如中国如此的大国集中资源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全世界的需要也容纳不了,非常快就过剩,降价。这就是中国20年来的出口增加飞快,但国民财富增加不快的基本缘由。 中国只能集中资源生产衣服吗?生产衣服就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得比较利益吗?美国人当然不担忧中国不给它生产衣服,由于生产衣服的国家不仅仅是中国,它完全可以从其他进步中国家获得衣服。但中国假如不可以从美国获得操作系统等高科技商品,就没别的方法可以得到。这就是不同,生产衣服和生产新经济操作系统并非平等的分工。 根据静态比较利益,所得出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政策,是发达国家的理论武器,而对进步中国家不利.尤其是对于中国如此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来讲,应该讲求动态的比较利益,扶植我们的策略产业,不然,就会在21世纪被驱逐出世界大国行列,别说与美日欧并驾齐驱,可能连印度,巴西也要超越大家。
    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主导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通过跨国合并,回收和合资形式向全球扩张。跨国公司向进步中国家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投资,总是是内部分工的结果,国外合资企业仍然受总公司指挥。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德国的巴斯夫,在中国有9家化工企业,从棉纶,地毯,醇,涂料,维生素,乙烯,染料,乳胶,到分散体,形成系列商品分工体系。国内企业遭到行政系统(条条块块)的分割,缺少内在的技术和生产联系,即便学会大多数股份,也非常难敌得过跨国企业的技术,商业和金融控制。 那样,中国人自己进步策略产业是不是可能?很多人心存疑虑,或者说是20年来传媒工具每天在批判闭关自守,鼓吹中外技术合作,把进步高科技和策略产业的期望寄托在发达国家身上。国内自己制造的150座大型民航喷汽式飞机“运十”,已经在1980年制导致功,但被弃置旁边,去和美国麦道合作生产,结果在1998年波音兼并了麦道,借机和中国毁了约,目前中国只能生产50---80座的支线飞机,而波音和空中客车,已经在设计300座的巨型飞机了。将来20年,中国需要进口1600架大型民航客机,占全世界需要的1/10,但自己不可以够生产,这难道可以获得什么“比较利益”吗?
    中国人自己对独立进步策略产业信心不足,除去上层亲美利益集团和传媒导向的影响以外,90年代以来在中国时尚的所谓“主流派经济学”,片面鼓吹静态的比较利益论,难辞其咎。
    自由贸易已经成为西方经济界不可动摇的教条。西方人的灌输已经在非常大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的舆论,以致进步中国家的很多人也相信,只有自由贸易政策才是真的的进步经济的道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人还煞有介事地搬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算出了"中国假如同意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手段,2005年时的实质GDP会因此提升1.5%等等。根据这些的论调,中国如此的进步中国家要想进步经济,就应当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舍弃对本国产业的所有保护手段。近期又有人用"CGE模型",虽然复杂多了,基本思想还是自由贸易,零关税最好。中国很多"主流派经济学家"也说:自由贸易是讲效率的,是生产问题,可以让每个人的平均收入更多一些;保护主义是管公平,是分配问题,每一个人平均的福利会减少,由于保护一直保护一部分人。
    中国著名的左翼经济学家左大培论证的恰恰相反:保护幼稚产业恰恰是解决效率问题的,自由贸易从长远看,并不具备高效率。
    历史上,西方自己就不是靠自由贸易政策进步起来的。近200年来担当去世界经济最强国的那些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在历史上都过去是工商业落后于别的国家的"进步中国家",对新兴产业严格保护,只不过在自己成为世界第一(至少是第一流)的经济强国之后,才转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英国的纺织业还大大落后于其它国家时(那时纺织业是最"先进"的产业),英国政府过去用最极端的方法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禁止本国臣民用别国纺织品,英国正是靠从纺织业开始的"产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比较美国与南美国家,可以了解自由贸易政策怎么样有害于经济进步。
    19世纪初它们的经济进步水平无明显差别,其它的经济条件(如人均可耕地面积、人种)都相差不多。在19世纪美国人不断反对英国人干预其内政,对制造业实行高度贸易保护主义,非常快就进步起了最早进的工业和经济;南美各国却被英国政府的"友好"姿态所迷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听任英国的工业来摧毁我们的制造业,到20世际初终于全部落入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世人只了解拉美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口替代的失败,却不了解正是吃够了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的苦头,才转向"进口替代"。大家有理由怀疑,大肆渲染拉美国家进口替代策略的失败,闭口不提过去自由贸易的失败,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破坏落后国家的自主进步,永远维持经济优势而搞的宣传和理论误导。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开放,平均关税率5%,1912年美国平均关税是18.5%。美国当时已经是工业发达国家,仍然高关税保护本国产业,中国只有那样低的关税保护,中国的工业如何能进步!目前的人都批评那时的洋务运动,觉得它的封建主义本质注定了它进步中国工业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实落后国家光是没象样的关税保护这一条,就注定工业不可以进步。
    比较本钱学说和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用僵死的见地去看待生产要点的生产率,否认生产要点的生产率取决于生产的历史,否认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影响生产率。生产率的高低不是天生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大家在实践中的学习和训练。大家干同一种工作的次数越多,工作效率就会越高,一个企业生产过的同一种商品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其生产本钱也就越低,这种规律称为“学习效应”。美国人作过测算:一种型号的飞机的累积产量增加一倍,生产本钱可减少20%。从生产第一架飞机到生产第二架飞机就能减少本钱20%,而生产出一万架飞机之后,要再生产一万架飞机才能减少20%的本钱。
    考虑学习效应,可知静态比较利益之荒谬。进步中国家生产“新品”少,相对于旧商品的生产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相对本钱高于发达国家。要使新品的相对本钱降下来,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多生产。新品的相对本钱刚开始非常高,如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就永远得不到学习效应,新品相对生产效率永不会提升。以高额关税保护本国的这类新品的生产,使生产它们的企业不至于亏损,这类新品的生产就会进步,用保护幼稚产业理论之父、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话说,保护关税牺牲的是目前的价值,得到的却是国家生产力的进步。李斯特过去一针见血地指出,自由贸易政策是最发达的国家抹杀其将来的角逐对手的方法。
    李嘉图的相对比较利益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到了要点禀赋理论就变成了"土地、劳动和资本"多种要点理论;但里昂惕夫悖论指出,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与比较优势相反。于是又有新的讲解,觉得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熟练劳动力,这就是刚开始的"人力资本"定义。后来又有需要偏好理论,讲解为何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进步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进步得更快,这是从需要而不是从供给角度考虑问题。最有价值的是所谓"技术差距论",指出比较优势源于技术差距,而技术差距是前一个阶段投资的结果,把技术进步和商品寿命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可以从动态上讲解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一个商品在革新期是技术密集型的,在成长期就变成资本密集型的,在成熟期变成熟练劳动密集型的,在衰退期就变成一般劳动密集型的。
    “技术差距论”告诉大家,比较优势不是天然的,而是历史上是投资形成的,是可以培养并不断变动的。一个国家尤其是中国如此的大国,需要在一个历史阶段中进行巨额投资,培养我们的策略产业,尤其是基础性的革新。由于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譬如电脑芯片、飞机上的战斗雷达,只能自己开发,美国人是不会卖,也不会通过合资给大家的。不学会这类核心技术,国内工业和科技的对外依靠度将会愈加高,在重点时刻势必受制于美国,这个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甘心不甘心当美国的附属国的问题。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事人才网(https://www.xftgo.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事人才网微博

  • 中国人事人才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